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内减负校外加,家长疯狂追捧“学而思”究竟是谁之过?

[复制链接]

95

主题

136

帖子

6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一篇名为《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的记者调查,将校外培训,推上了风口浪尖。文章直指名为“学而思”的培训机构捆绑无数家长和学生。具体表现为,为了一个入学名额,家长可以彻夜在教学点排队,会提前设定闹钟参与手机App秒杀。有的家长为了抢个"好"老师上课班级的名额,还苦苦等候了两年。总之,想进学而思,一切都得靠“抢”。


前培训咨询师:其奥数体系应试和应赛颇有效

“学而思”是一家为3到18岁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机构,在全国25个城市建有分校,仅杭州分校就有10个教学点。由于每个点的培训班层次不一,人数不一,很难准确估算它的学生规模,但杭州的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就有六到八成的学生就读学而思。

学而思的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等。一些家长介绍,它的教学进度很超前,学校里需要学五个月的数学课程,在这里只要15次课就完成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曾经在学而思就职的培训咨询师杨昊,据他介绍,学而思的教学模式为小班教学,一个老师最多对应16个学生,上课时间在周五晚和周末,每节课两到三小时不等,要求家长陪读。

而学而思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它的奥数特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块和体系,应试和应赛颇有成效。

看到学而思,不免让人联想起同样被追捧的百花私塾。2016年5月,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走访该私塾时看到,家长排队40多个小时,一个黄牛号炒到5000多元,只为了在21人小班中占有一席之地。

家长如此不辞辛劳,背后却也有着道不尽的苦水。武汉一位妈妈就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讲诉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花很多钱报各种培训班,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许多家长共鸣。

实际上,校外培训机构的成长沃土,就是源于"小升初"统考被喊停。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小升初"统考被取消。不过,这个减负的初衷却在随后20多年间被异化。很多家庭瞄上了另一条路——上优质的民办学校。因为民办学校可以考试,可以凭成绩来掐尖。

熊丙奇:应试导向下, “减负令”失灵家长焦虑
尽管教育部要求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得以考试方式进行学生选拔。但学校往往有自己的选拔方式,象广州个别学校就举行了所谓的知识竞赛。因此,校外培训机构的出现,正好对应了家长的需求。校内的减负空间,在校外,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倍回到学生身上。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价,校内减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促成校外增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另外是仍然以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选拔学生。在应试导向下,不管政府如何颁布“减负令”,家长都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社会培训机构也会有更多的生意经。

许多的尴尬和无奈,似乎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在一边埋怨一边推波助澜。舆论热议,究竟是谁之过?

是家长错了吗?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孩子各种拼,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这一定是做家长最累的时代。道理人人都懂,但面对现实,家长怎么能淡定呢?

是学校错了吗?学校响应行政命令,给学生减负。这几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校内转到校外,从侧面说明减负也有了一定成效。

是校外培训机构错了吗?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只要不违规、只要有生存空间,学而思们何错之有呢?

那么到底该从何思考这场学而思的疯狂?11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表示,校内减负校外加的现象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文章说,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看看新闻Knews媒体评论员任大刚提出,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不只是中国大陆独有,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有类似现象。可以说,这不单纯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与文化相关。

要进行改观,任大刚认为并不容易,需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和改革中高考制度,也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改变对人才单一的评价机制,不为分数所困,让能工巧匠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评价多元,对分数的追捧也自然降温。而这,已经不仅仅涉及教育问题,还涉及社会资源分布、社会就业、社会发展阶段等系统问题,也需要社会在更大层面反思、作为。

原标题:疯狂“学而思” 到底谁该思?作者:李瑶   赵菲菲    郝苗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