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沐经典风韵 承继中华薪火”
汉语国际教育151班主题团日活动
为引导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我们举办了以“浸沐经典风韵 承继中华薪火”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我们汉语国际教育151班团支部始终坚持“引导认识,自主思考”的活动原则,在创新形式的基础上保证全员有机参与。
第一部分:春水初生
21世纪,新媒体时代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汉字听写大会》便可窥见“文字”所陷入的“险境”。传承千年的文字尚且如此,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更是岌岌可危了。
我们结合了电影,回顾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唐盛世,诗歌经典之作层出不穷,中外交流频繁;民国时期,西方思潮涌入,救亡图存;当今中华,器物鼎盛,经济腾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相关影片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把我们引进了“经典”的殿堂里,除此之外,我们有幸邀请到古代文学教研室的赵德波老师为我们作题为“儒释道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构建”的讲座。
带着“从传统文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当代青年应当怎样对待中华经典?”等问题听讲座,我们思考了许多。首先,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从历史和传统中生生不息地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作为我们人格构建的养分;其次,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感,深刻意识到传统精神流失的严重性;第三,我们必须拥有高度的觉悟,自觉接受传统经典的熏陶,了解、继承优秀的传统精神,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的历史责任。
第二部分:踏春寻味
在活动的第二个部分,我们走出校门,来到了岭南印象园。走进古老的酒坊,青灰砖墙,大红灯笼,酒架上放置的老酒坛子,屋内几张简单的桌椅,光是这样的摆置也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的岭南文化的味道。
通过相关影片与赵老师的讲座,我们从理论层面体会到了经典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通过寻访古迹,我们走进了历史的河流当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带月荷锄归
陆放翁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为了将我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举行了文艺表演,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本团支部“千千工程”对接老师叶从容老师出席指导。
中华经典文艺汇演在文新楼诵读角如期举办,班内每个团员都在积极参与中收获良多。叶老师指出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我们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本源。而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有责任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中华经典。
通过本次文艺汇演活动,我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中华经典,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以青年人的身份参与到实现中华经典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去,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小的益处。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带着经典文化的危机与挑战、专业与经典文化等问题,开展了一次对中华经典文化和精神的深度旅行。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却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步伐决不会就此停下,我们始终在路上!
会说“画”的主题
绘画151主题团日活动
探索海路 | 扬帆起航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的两个大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性决策。
(绘画151全体同学)
我们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151班,本次活动主要是学习和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为此我们举办了一学习和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为主,外出写生采风为辅的一系列活动。活动大致内容是以采风、参观博物馆以及开班会探讨来进行。
温丝绸之路 | 会古今外情
首先我们绘画151大队伍来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它拥有宏伟的外观:由五个不规则大小的椭圆体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川的龙骨,整体即视起起伏伏的波浪一般,又如展翅的海鸥。走向前去就宛如自己身处在一艘巨大的船上,扬帆在海面上。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可谓阳江行的精彩之处,这样的它也有一个具有童话般色彩的名字“水晶宫”。它是专门为保护、发掘以及研究“南海一号”而设的以水下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其中“南海一号”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艘远洋外贸商船。
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非常之多,惊艳了历史,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古船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结构,就像体现了“一带一路”精神里的合作、共赢,暗示着我们平时在学习或者社会上,我们需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船首上翘起弧,船壳是非常具有中国古代服船的特点。
在博物馆内,我们也用眼睛去发现了非常多美的细节,这些美的东西不仅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能在我们的专业中相互照应,我们可以广泛的去积累素材,为我们的以后的创作找灵感。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我们从博物馆的古今情转眼间,三月的大海带着一股清风,浪花溅起。当我们站在沙滩上望向无尽的大海时,看着浪花打在脚丫上时,激中内心深处最平静的地方,激中我们作为美术生特有的思想。
欣赏完博物馆之后,我们慢慢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它就如一次冒险一样。历史家的探索精神深深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需要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的往前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路上困难重重,但总有一天,我们会乘长风破万浪,挂上云帆,抵达我们理想的彼岸。现在的我们并不像以前一番稚嫩,像行驶在海面上已久的帆船,有些棱角已经在水中被磨合。在海边的我们,似乎也想感受从前的“海路精神”,似乎眺望远方,就能身临其境,与“海路人”一起扬帆起航。
听“一带一路”|感“海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开放的思想,也是开放的学问。 “一带一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与各国的全面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在每个领域的影响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非常多的发展机遇。
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而言,“一带一路”在文化艺术领域给我们影响非常之大,我们可以学习和接触到国外以及全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这对于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艺术创作上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的去吸取与学习外来地区的艺术文化,来引用到我们的学习与创作中去。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需要着重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风斗和务实作风等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好好把握学习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心理和身体素质。在我们达到这几点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应对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王晓雯同学:阳江海上丝绸博物馆原来是以“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是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通过这次写生活动让我们接触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
吴泽璇同学:通过阳江的写生活动,认识到大海的广阔无垠,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环境,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探险和发展的难处和可贵。增强了我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
【以上为个别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感想】
布帆无恙 | 满载而归
在本次活动后,每个人的收获也非常多,我们熟悉与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用开放性的眼光去了解了社会,也在活动中大致的了解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或者以后的工作上,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
在活动后,我们的主要采风成果也陆陆续续的出炉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画下了自己心中的“一带一路”。我们也用我们所特有的方式去记录了这趟的文化之旅。
以下为我们班个别同学的作品
(吴泽璇)
(蔡沐晗)
(符铭希)
花絮篇
以下是我们本次活动的简短花絮,主要是以我们绘画专业的外出采风形式为主题的简短拍摄。
https://www.skypixel.com/videos/c029fc54-8e4a-447f-a138-aa283ced2bd4
本视频花絮主要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它记录着我们三天两夜的生活方面,我们也学会在生活中更好的与同伴交流、对同伴的互相理解、同伴之间相互包容。
“凝聚民族力,共举中国梦”
16预科班团支部与16汉国教班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
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民族梦我们每个人的归依。为加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凝聚多民族力量,共同朝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进发,同时,为了增强我们16预科班和16汉国教团支部的凝聚力,增强团支部的活力,两班一同举办了联合主题团日活动。
(16新疆预科团支部与16汉国教团支部集体合照)
第一乐章:初春夜之梦
初春,细雨绵绵,在微风习习的夜里,16预科班与16汉国教班两团支部的团干齐聚一堂,为我们的后续活动预热。
(有趣的夜骑活动让彼此更加熟悉)
通过夜骑,两个团支部团干逐渐熟悉起来,抹去了初见的尴尬,在科学中心门前空地上,我们分别玩了小游戏,分享了故事,团干们共同商讨了后续活动的流程等事项,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乐章:民族交响乐
3月17日,汉国教161与预科班161联合举办了一次和谐的文化分享会。 来自新疆预科班的夏哈代提和来自汉国教的李东妍担任主持,我们有幸邀请到刘军军老师、陈永添老师、张立老师、韩宝玉老师、杨礼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在习总书记“石榴籽”民族大团结的指导观念下,本次活动将团员与团员之间的交流与民族间文化融合相结合。
(新疆故事小游戏大家欢笑连连)
汉语歌曲串烧,新疆姑娘玉花的民间故事带给大家浓郁的文化氛围,活动中彼此心手相牵更是飞快的拉近了双方的情感。
汉语小课堂带给我们歇后语、国学故事、两会比喻、春节文化等妙趣横生的经典知识。新疆大盘鸡、羊肉串、烤馕、拌面真是让人垂涎三尺。这都是汉族团员和新疆少数民族团员互相了解的窗口。
(折花帽&舞蹈)
舞蹈和花帽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特色,团员们通过手工制作花帽和一起跳舞进一步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也留下了友谊的见证。
(双方同学在承诺书上签字)
“我承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关心爱护同学;传承中华文化;自觉进行文化交流……”一句句铿锵的承诺刻在了团员们的心里,承诺书里承载着两个团支部对团员们积极学习,保持交流,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
新疆团员在广州,体会到的是温热的家乡氛围和热烈的欢迎。汉国教的团员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我们欢聚一堂,共看今朝。此后,我们也将延续友谊,践行承诺,共同实现我们的大学梦,民族梦,中国梦。
助力精准扶贫 响应朝阳行动
梅州大埔学“习”精准扶贫暑假社会实践队临时团支部
积极动员,认真筹备。梅州大埔,我们来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了响应习大大的号召,同时基于“精准扶贫”和“两学一做”工程的要求,在地理科学学院和广州大学各组织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梅州大埔学“习”精准扶贫暑期实践队临时团支部,开展了梅州大埔学“习”精准扶贫暑期团日活动。本次活动以梅州大埔县大麻镇小麻村为实践基地,在活动中走访农户、进行助学支教、宣传政策,从中锻炼我们青年学生的政治信念和工作能力。
梅州大埔学“习”精准扶贫暑期实践队临时团支部共有14名支部委员,其中包括2名指导老师。带队老师负责统筹全局安排。向导则负责与当地党委、村委、学校和媒体等联系沟通,落实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安排。还有临时团支书和课程、财务小组长等等落实活动的各个细节,让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
为了使临时团支部的团员们深入了解此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地科院还召开了动员大会。会议中,学生处郑美玲处长、校团委林焕清副书记以及我院党委潘文彬副书记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期盼。
(我院党委副书记潘文彬老师在给小朋友发小礼物)
走进大埔小麻村
初到小麻村,青年团员稍作休息之后,就积极参与走访农户,了解小麻村的基本现状,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分析和想办法解决村民的困难。经过青年团员的走访观察后,我们发现:
首先,坐落于梅州市东北部的小麻村全村共有一千五百余人,其中常住人口约八百人,多为老人与幼童。村中青壮年为了维持家中生计都外出务工,老人们则坚持务农以自行解决一日三餐的粮食需求。但由于缺乏基础蓄水调水设施工程,村中农业用水得不到保障,水稻的种植出现了问题,故简单的自给自足也受到影响。
(青年团员在集水)
其次,由于交通不便,小麻村的特色农作物——蜜柚虽有产量却无销路。且村内的蜜柚种植园分布零散,无法统一管理培育。此外,务农的老人还向队员们诉苦,蜜柚可分为白肉、黄肉和红肉三种,但授粉的蜜蜂却把不同种类的柚子传播在同一花朵上,使结出来的柚子可能出现三种颜色,从而使顾客误以蜜柚的质量不好。
在总结小麻村的情况之后,青年团员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汇总提交给小麻村的村领导干部,希望对小麻村日后发展能贡献一份心意。
助学入山区,人才出困境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以及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高中生了解国家资助及贷款政策,使更多蛰伏在山区的优秀学子能走向高等教育之路。
青年团员入户沟通和了解后,发现大埔县小麻村的大部分村民对国家助学政策的认识都处于一种知之甚少的状态,对政策只有片面的了解,对于申请途径渠道、申请条件等申请要求都不甚清楚。在资助队员讲解过后,部分村民收获不浅,得知自己有申请的条件,可以解决孩子上大学的后顾之忧。
(资助队员讲解后给村民分发资助讲解小册子和小礼物)
汗撇田间--协助务农
协助务农是是助力“精准扶贫”的举措之一,通过务农使青年团员们对小麻村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加理解“精准扶贫”的意义。
本次务农的主要任务是收割水稻。随着务农的时间一点点过去,青年团员擦拭着头上的汗,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在此前未曾踏足过的土地上展现着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一片风采。最终,队员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我们割水稻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把每一步都走踏实。
(青年团员在协助务农)
这次务农不仅让青年团员们时隔多年后重新体验了下地耕田的辛劳,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对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踏出校园是第一步,广大学子还需要把自身的理想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青年团员在协助务农)
关爱孩子—我们在行动
实践队临时团支部的支部委员响应“朝阳行动”——广东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行动,在麻洋学校(小学)开启了为期七天的“关爱留守儿童,徜徉地学乐园”夏令营活动。麻洋小学共有五十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为期七天的夏令营课程包括了地理知识科普、奥运知识科普、心理健康教育、手工制作、绘画、舞蹈、体育等课程,希望能从德智体美劳上使小麻村的小朋友在这个暑假能有所收获,长大以后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大山以外的世界。
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小朋友和青年团员们一同参加文艺汇演,此次文艺汇演的所有节目都是由夏令营的小朋友和青年团员共同演出。当天早上,青年团员都早早起床来到汇演现场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挂横幅、系气球、准备奖品等。附近的村民携小朋友们也早早来到现场。而需要表演的小朋友们则已跃跃欲试。当夏令营文艺汇演正式拉开帷幕后,小朋友们和志愿者们都在舞台上展示出了自己最闪亮的一面。真可以说是借舞台展童趣,打成一片;以奉献书年华,不枉少年。随着汇演接近尾声,为期7天的梅州精准扶贫夏令营也接近了尾声。看着这次夏令营成果的最后呈现,相信青年团员们都在夏令营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甘之如饴。
(文艺汇演上,麻洋小学的小朋友在表演节目)
活动小结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是建立在农业上的文明,通过这一次三下乡活动,让我们对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城市的光鲜背后,孕育我们的乡村还存在着解决温饱的社会问题。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通过开展梅州大埔学“习”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为社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献出微薄之力,亦让我院青年学生从中了解国情社情,为传承革命传统乡村教育的薪火做出了一分贡献。
资料来源:各团支部
责任编辑:校团委新媒体中心 廖炜华 |
|